Posted 2017/11/15
我知道南昌,是通过《藤王阁序》。
上中学时,华文老师对王勃的《藤王阁序》赞叹不已,认为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这不朽的名句,不仅具体地呈现出赣江暮色中的最佳视角,更烘托出中国自然山水的氛围。特别是江流天际,那幽深的秋水,因与长天共一色,而不至于太冷冽。这种氛围感,其实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呈现状态。1000多年前,龙门才子王勃写《藤王阁序》时,是潇潇洒洒地一挥而就,然后飘然而去。而文章中的恢宏与华丽之气,却以一种生存的状态,从此天长地久地定格为一幅千古文化风景……老师的这种文学审美观和理念,对我而言,当然是重要的。那不就是所谓的奠基与启蒙吗?
第一次去南昌,虽在盛夏七月,头顶热辣辣的大太阳,不知为什么心里依然是带着一层湿漉漉的水气,去想象一个湖光山色、碧草寒烟的南昌。
这是为什么?莫非我的心里,南昌始终是属于文学的,而且充满诗情画意?不管任何季节,人们总能够轻易地就找到心目中的风景。清晨,站在湖边上,透过丝丝细雨,你可以看到心中所向住的,它极有可能是辛稼轩的词:“二月东湖湖上路,官柳嫩,野梅残 …… ”
南昌有多少个湖?光是市区内,除了东湖,还有西湖、南湖、北湖。“湖在城中,城在湖中”之说,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。在南昌,你随时随地都能听到“我们南昌”这个词。带点儿意气,带点儿风发,挺骄傲的,却举止有度。进入新世纪,南昌高科技在握,早已不为几十年前开厂造飞机,成为“中国第一家”那件事而自满了。今天的南昌日新月异的建设太多太多了,确实无暇停下脚步来自满。
知道南昌的人太多,想了解南昌的人更是不少。而一个有历史感的城市,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文化古迹的保存。那既是深情凝眸的视野,也同时是一种观察。而南昌,在这一方面,一切都做得很不错,挺高雅的。
藤王阁的第29次重建,我的感觉好比是将四处流淌的文气重新聚集。南昌的文化底蕴,金碧辉煌的藤王阁除了是标签,也理应是一块传世的丰碑。
八大山人纪念馆在梅湖定山桥畔,葱郁、清幽,充满山野之气。青砖灰瓦白墙的房子掩蔽在浓浓的修竹间。行至一方荷池,但见一池都是凋谢的残荷,池水也近乎干枯。这不就是八大山人所画的挺立残荷吗?都说诗人可以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,而今隔着岁月厚厚的烟尘,我们仍然可以感觉那些古代诗人墨客的文气在流淌。南昌早在明朝末年,便有一批“遗民画家”,怀着国破家亡的悲愤与伤痛,借山川、花鸟来抒发对清朝暴政的不满。于是便有所谓“横涂竖抹千千幅,墨点无多泪点多”的画风。
走出八大山人纪念馆,我对他的画的感觉是有点寂寞和有点凄清;挺立的残荷,披着阴霾,颤抖中却透着一股强劲的力度。艺事艰辛啊,我想,他的心里应该是对反清复明的大业,始终怀着坚韧而神圣的憧憬吧。
南昌的夜,是迷人的。随便放眼一处,所见到的都是水。江水、河水、湖水。特别是秋水广场的夜色,那真是所谓的“越夜越灿烂”,那秋水啊,是会跳舞的水。它让南昌人得意,让外来的游客欣喜,使得这个高吟“湖在城中,城在湖中”的城市,更加生气勃勃活力四射。
(作者为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