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2018/6/4
一名24岁的孟加拉国小伙子,4年前独自来到徐州,考入矿大采矿专业求学。4年间,他利用课余时间帮扶了40多名小学生,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。这位善良的小伙子名叫阿卜杜拉。
偶遇结缘义务当起外教
昨天上午,记者跟随阿卜杜拉前往铜山区三堡镇台上村,来到他的帮扶对象之一田华超的家中。田华超今年11岁,是铜山三堡镇台上小学4年级的学生。昨天上午,父母外出打零工,独自在家的田华超一直在盼望着阿卜杜拉哥哥的到来,两人一见面就紧紧拥抱在一起,田华超显得十分开心。
这次阿卜杜拉又给田华超带来了礼物———4本崭新的笔记本、一盒彩色铅笔、一盒黑色水笔、尺规套装以及一枚北京奥运会的天坛纪念章。见到了崭新的礼物,田华超无比兴奋,两个人用英语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起话来,阿卜杜拉耐心地纠正着田华超的英语发音。
对于两人如何结缘,田华超说那是一年多以前的事。“那天妈妈带我去市里逛商场,阿卜杜拉哥哥迎面走来,见到外国人我很好奇,就回头看他,结果他也在回头看我,还一直冲我笑。”田华超告诉记者,这位洋哥哥让他感觉很亲切,并招手把他叫了过去,“哥哥说了一堆英语,我一句都没听懂,后来他说了中文我才听懂。”
通过交谈,阿卜杜拉得知田华超家在农村,父亲腿脚有残疾,家境困难,学校也没有英语外教,对于想学英语的他来讲,请家教或外教如同天方夜谭。“我去教你英语吧。”阿卜杜拉向田华超的妈妈要来家庭住址,没过多久竟真的来到田华超的家里义务当起了外教。从那以后,阿卜杜拉只要有空就会过来,每次都会为田华超带来学习用品、书籍或食品,从不空着手。田华超向记者晒出了阿卜杜拉哥哥之前买给他的书,有近十本英语学习书籍。
事实上,田华超并不是阿卜杜拉义务帮扶的第一个孩子,自他来中国求学的4年间,已先后帮扶了40多名3至6年级的小学生,遍布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徐州等多个城市,大多数的帮扶对象是徐州的孩子。这些孩子多居住在偏远的农村,最远的在沛县等县区,阿卜杜拉每次去都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汽车。
为何会主动帮扶这么多的孩子,阿卜杜拉笑着说,自己从小就喜欢帮助人。阿卜杜拉的故乡在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,兄弟姐妹共有4人,他排行老三,家里在当地算是工薪阶层。在阿卜杜拉6岁时的一个冬天,在外玩耍时看到一个穷苦的小朋友没有穿外套,于是他脱下自己的棉衣给了对方,自己冻得哆哆嗦嗦地跑回了家。
来到中国后,阿卜杜拉发现很多孩子需要帮助,于是他主动投身义务帮扶。“我告诉宿舍楼的阿姨,我愿意无偿为有需要的孩子教英语,请她和她的朋友帮我推荐。”
阿卜杜拉告诉记者,在矿大读书期间,他的学费是全免的,学校每月还提供3000元的奖学金,但他却是个“月光族”,每次外出帮扶,算上来回路费,总花销要一两百元,每个月这项费用都要将近2000元。
4年帮扶40多名小学生
阿卜杜拉帮扶的对象大多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,除了教孩子们英语,他还会鼓励每个孩子好好学习,树立自信,并跟他们一起做家务、做游戏,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。
除了孟加拉语,阿卜杜拉还擅长英语、汉语、印度语、巴基斯坦语、阿拉伯语和法语等7国语言,连徐州话也听得懂。在他帮扶的40多个孩子中,有七八个孩子是偶遇的。有的是逛商场遇到的,有的是去公园散步或是打出租车时遇到的。然而这4年来,他并没有告诉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自己的善行,因为在他看来,“这都是小事,我不想说。”已经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的阿卜杜拉7月20日即将离开徐州前往北京,尽管依依不舍,但阿卜杜拉说他要跟每个孩子告个别,鼓励他们好好学习,今后北京再见,并与他们保持联系,抽空也会回来看望孩子们。